疾病专题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疾病专题 > 正文

疾病专题

 

 

进入秋冬季节,气温骤降、昼夜温差加大,医院神经内科的脑血管病患者数量往往会显著上升。数据显示,当环境温度低于10℃时,脑卒中(俗称“中风”)的发病率会较温暖季节增加30%以上。这并非巧合——低温会让血管像遇冷的水管一样收缩变窄,血压随之升高,血液黏稠度也会增加,这些变化都为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埋下隐患。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,才能为脑血管筑起“保暖防线”。

控温:给血管“穿好外衣”

血管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,秋冬外出时若保暖不当,头部、颈部和手部受凉会直接刺激血管收缩,瞬间拉高血压。正确的保暖方式需重点关注三个部位:外出时务必戴帽子,避免头部热量快速流失;选择高领衣物或围巾护住颈部,减少颈动脉受冷刺激;手部佩戴手套,防止末梢血管收缩影响全身血液循环。同时,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从寒冷户外进入温暖室内时,可先在门口过渡1-2分钟,避免血管在冷热交替中“剧烈波动”。

控压:把血压稳住“不超标”

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“头号杀手”,秋冬季节血压波动幅度会比夏季增加5-10mmHg,更易突破血管耐受极限。高血压患者需做到“两定”:一是定时监测,建议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,记录数值变化,若连续3天血压超过140/90mmHg,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;二是定时服药,切忌因秋冬血压暂时稳定而擅自停药,药物减量或更换需严格遵医嘱。此外,减少高盐饮食(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)避免情绪激动,也能帮助血压保持平稳。

控脂:让血液“流动更顺畅”

秋冬季节人们偏爱火锅、炖菜等油腻食物,加上活动量减少,血脂容易升高,多余的脂质会像“油脂”一样附着在血管壁上,逐渐形成斑块,一旦斑块脱落就可能堵塞脑血管。饮食上可多吃两类食物:一是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深海鱼(如三文鱼、鳕鱼),每周吃2-3次,帮助调节血脂;二是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(如燕麦、糙米)和深色蔬菜(如菠菜、西兰花),促进脂肪代谢。同时,每周保持3-5次、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太极拳),能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。

控习惯:避开“隐形风险因素”

不良生活习惯在秋冬会成为脑血管病的“助推器”。吸烟会使血管内皮受损,加速动脉硬化,秋冬吸烟对血管的刺激会比夏季更强;过量饮酒则会导致血压骤升,增加脑出血风险。建议吸烟者尽快戒烟,饮酒者控制饮酒量(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,女性不超过15克)。此外,秋冬熬夜会进一步降低免疫力,影响血管修复,需保证每晚7-8小时睡眠,避免长期熬夜。

识信号:记住“120识别法”

即使做好预防,也需警惕脑血管病的早期信号。国际通用的“120识别法”简单易记:“1”指看一张脸,观察是否有口角歪斜、一侧面部麻木;“2”指查两只胳膊,平举时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;“0”指听语言,是否有说话含糊不清、无法表达的情况。一旦出现上述任一症状,需立即拨打120,脑卒中救治的“黄金时间”是发病后4.5小时内,每延误1分钟,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,及时就医能最大程度减少后遗症。

秋冬季节的脑血管保护,本质上是一场“细节战”。从出门戴好帽子,到坚持监测血压,再到牢记急救信号,每个小行动都是守护脑血管的重要一步。尤其是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的中老年人,更需将这些预防方法融入日常生活,用科学的方式为脑血管“平安过冬”保驾护航。

返 回